[imtoken最新版]聯勤保障部隊第966醫院︰傳承革命精神,一切為

2022-04-29 19:48:24 193 imtoken下载 聯勤,保障部,醫院,傳承,革命,精神,一切

一切為了傷病員

■湯波 姜忠國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趙佳慶

聯勤保障部隊第966醫院將野戰醫療隊拉到陌生地域組織戰地救護訓練。李玲玲攝

“在敵人的炮火面前,我是一名戰士;在傷病員面前,我是一名護士。”追憶往昔,抗美援朝老兵朱勇總難忘懷,“當時,我們只有一個信念︰一切為了傷病員!就是拼了命,也要把戰友們救下來!”

在抗美援朝戰爭中,朱勇所在的志願軍總醫院在鴨綠江沿線設立多處醫療所,收治、轉送傷病員,並派出醫療隊深入朝鮮戰場,冒著槍林彈雨展開一次次生死救援。

崢嶸歲月,浩蕩長歌。如今,曾經的志願軍總醫院經過幾輪調整,成為聯勤保障部隊第966醫院。他們傳承發揚志願軍總醫院革命精神,以嶄新形象屹立于鴨綠江畔。“一切為了前線、一切為了傷病員、一切為了勝利”的光榮傳統,激勵著一代代志願軍總醫院的傳人們砥礪前行。

1950年,抗美援朝戰爭爆發。東北軍區第六陸軍醫院是當時邊境重鎮安東(今丹東)唯一一所擔負傷病員分類轉送任務的醫院。醫院官兵的心被前線傳來的消息牽動著。形勢日益嚴峻、戰斗愈發激烈,傷病員不斷增多……很快,醫院被改編為志願軍總醫院,救治傷員的重任壓上了醫院官兵的肩頭。

16歲的女戰士朱勇,毫不猶豫地咬破手指,寫下血書請戰。在戰火紛飛、硝煙彌漫的朝鮮戰場,朱勇和戰友們與死神賽跑,經歷著生死考驗,度過了極不平凡的戰斗歲月。他們時常晝夜連軸轉,冒著敵機轟炸,抬著擔架搶運傷員;在漆黑的夜晚,憑著听力尋找傷員,一路把傷員背下陣地;趟著山洪沖下來的泥水,深一腳淺一腳地把傷員往高地轉運……

那一次,護送傷員回國的列車載著400多名傷病員,卻僅有六七名醫護人員負責護送。天上敵機圍追堵截,地上火車走走停停,遇到轟炸要隱蔽,遇上路毀忙搶修,原本3天的路程,這趟火車走了整整9天9夜。一路上,為了照顧傷病員,朱勇和戰友們沒吃上一頓飽飯、沒睡上一個安穩覺。

後來,朱勇被志願軍總部授予“模範護士”的榮譽稱號,榮立二等功,並榮獲朝鮮一級戰士榮譽勛章。像朱勇一樣,在硝煙戰場上,眾多醫護人員用不怕苦、不怕累、不怕死的精神,用生命守護著志願軍傷病員的生命。

“環境越是艱苦,越能激發我們戰勝困難的智慧和斗志。”時任護士班長宗湘澤回憶︰前線血液短缺,他們就組織獻血隊,隨時為傷員伸出胳膊;醫院沒有專用的石膏床,他們就在房頂釘上釘子、掛上繩子做固定;醫院缺少繃帶,他們就從當地買來白布,撕成一條一條制成繃帶……時隔多年,回憶起當時的工作場景,宗湘澤感慨道︰“只要還有一個傷員需要救治,我們就顧不上休息。在那里,時間就意味著生命。”

為改善條件,拯救更多傷員,醫院系統地開展洗消、滅虱、分類、救治、轉送工作,在安東市內和五龍背鎮沿線建起兩條“流水線”,以便于將輕癥傷病員轉送後方醫院,把主要精力投向重癥傷員,大大提高了救治效益。

醫院在克服困難中不斷擴大救治規模,床位從600張增加到4800張,最多時收留傷員6000多名。截至1954年10月,醫院共接收1100多次列車34萬余名傷病員,向後方轉送傷病員26萬余名,現地搶救傷病員6萬余名,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生命奇跡。

立起歷史豐碑,注入紅色基因。如今,新時代軍中白衣天使們銘記光榮歷史,用實際行動傳承抗美援朝精神。“志願軍總醫院”這塊金字招牌,也早已成為鴨綠江畔的響亮符號,被人們久久傳頌。

在第966醫院院史館正廳,醒目地陳列著一塊刻有洪學智上將手書的石碑——“發揚志願軍光榮傳統再立新功”。在那場保家衛國的戰爭中,志願軍先輩們用忠誠與犧牲,為後來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。

“為了戰勝敵人,志願軍在戰場上有三怕︰一怕沒飯吃、二怕沒子彈打、三怕負傷抬不下來。這第三怕,正是咱衛勤兵的職責所系。”去年,新兵入營第一課,醫院邀請朱勇、宗湘澤等抗美援朝老兵走上講台,帶領官兵重溫那段歷史。

一個破舊的藥箱,一副簡易的擔架,一組�跡斑斑的醫療器械……醫院史館、文化長廊中的一件件文物、一張張圖片、一段段故事,震撼著官兵的心。

近年來,該醫院將抗美援朝戰斗故事寫進院史、院歌,編進教案,融入“志願軍總醫院”特色文化,引領醫院建設發展。官兵對此頗有感受︰“那其中有屬于我們自己的光榮,看到這段歷史,就像听到革命先輩的諄諄教誨。”

版权保护: 本文由 imtoken钱包下载_最新版本imtoken下载地址_imtoken客户端下载_以太坊钱包app官网下载安装 原创,转载请保留链接: https://www.syqianxun.com/xiazai/101.html

相关文章

推荐文章

热门文章